上周A股市场可谓跌宕起伏,周一微弱上涨后连跌三天,周五才迎来强势反弹。创业板指表现最佳,而科创板则相对弱势。表面上看,这是市场对科技成长板块的偏好差异,但作为一个用了十年量化工具的投资者,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新闻的滞后性与市场的"抢跑"特性
券商们都在说"政策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空前"、"流动性持续流入",但这些分析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在A股市场,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叫做"抢跑特性"。国外市场是根据已知信息做交易判断,而我们的市场则是打提前量,提前埋伏,提前炒作。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等到利好出来的时候,恰恰是股价最高点兑现的时机。这也就是为什么散户普遍操作不好的原因——能有几个预测大师呢?那些赢家赢的不是能力,而是信息差。而缩小信息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到真实的交易行为。
二、机构资金的"蓄势待发"
实际上,很少有热点是突然爆发的。多数时候都有资金提前潜伏。所有看似不期而至的行情,背后必然有大资金提前参与。否则从成本上来说,一边涨一边买和散户没有区别。
我用的量化系统显示,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出现显著增长时,往往意味着机构在蓄势待发。比如2025年伊以冲突时爆发的石油概念,表面看是中东局势紧张导致的,但实际国际油价已经涨了两周多。
以通源石油为例,过去一周股价几乎翻倍。从表面看是典型的事件刺激,但从交易行为角度看:
这张交易行为图中多了一组橙色柱体,这就是反映机构资金行为的"机构库存"数据。它反映的是机构资金参与交易的活跃度。从图中不难发现,该股的"机构库存"数据活跃了很长时间。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三、机构操盘的共性特征
机构大资金不是所有股票都能一口气拿到足够筹码。他们既要买入,又不能让别人看出,只能反复震荡——本质上是买的多卖得少。但从当天交易里是看不出的,因为交易是对等的。
现在监控这么严格,如果都是大单买入一定会被认定为异动。所以都是小单买小单卖,很难从所谓的"资金流向"里发现蛛丝马迹。但如果机构一直参与,那就值得关注了。
看看这几只不同行业的股票:
它们的"机构库存"数据活跃时间都非常长,但股价却没有大幅上涨。这样的个股如果不在你的关注队列中,那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呢?
回到开篇提到的科创板指数调样问题。寒武纪和中芯国际因权重超标将被下调至10%上限。分析师指出ETF基金需待正式调整后跟随调仓。
但从量化角度看,聪明的资金往往会提前行动。与其关注调样后的被动卖压,不如看看这些股票之前的机构行为数据。如果"机构库存"已经持续下降,说明早有资金在撤离;如果依然活跃,则可能只是短期调整。
最后我想说,虽然短期市场波动加剧,但通过量化工具看清市场本质后,你会发现机会永远存在。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启牛配资-配资杠杆平台-网上配资开户-股票配资15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