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跨学科融合与方法论创新。2025年7月11-13日,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汇聚了十二位来自不同学科的知名学者,以“质性研究的跨学科对话与交融”为主题,为广大学者和研究者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孙飞宇教授以现象学社会学的独特视角阐释质性研究中的意义与理解,董晨宇教授深入探讨数码民族志的入场、在场与转场,侯猛教授通过观察、对话与想象展开“行动中的法律”质性研究,李亮教授聚焦管理学视角下的案例研究与理论构建。林小英教授以县域教育为例深度剖析质性研究的经验质感,杨宜音教授分享如何在社会心理学质性文本分析中提出理论,景军教授前瞻性地探讨人工智能社会学,宁一中教授关注AI时代叙事学研究的新问题。杨祥银教授展现跨越学科界限的多元视角口述史,刘守英教授倾囊传授田野与理论对话的三十余年一手调查心法,龚浩群教授阐述民族志方法与海外社会研究,闫慧教授解析质性研究在社群信息学中的应用案例。这十二场讲座有机交融,不仅展现了质性研究在社会学、新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土壤中的深度实践,更体现了质性研究方法论的丰富内涵与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
展开剩余90%参与研修班的学员背景多元,既有高校教授,也有初涉学术的大一学生;既有中学教师,也有海外归来的研究者。正如学员们在感言中所表达的,这三天的学习远不止于研究方法的习得,更是一次学术生命的洗礼和精神世界的拓展。学员们在这个“温暖的学术共同体”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找到了方向和信仰。从“就是要在现实社会看到破绽,看到失落”的敏锐观察,到“先帮忙,再研究”的田野伦理,从“我们可以给研究者带来什么”的深刻反思,到对田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学术的敬畏,无不体现着质性研究者的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这些真诚朴实的感言,记录着思想碰撞的火花,见证着学术传承的力量,展现了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深刻内涵,也预示着质性研究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前景。
2025年7月28日
以下是部分学员的学习感言:
1
作为参加过人大口述历史研修班(第一期)的“老学员”,在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的每一天熟悉又充实。老师们立足各自深耕的学科土壤,把理论化作鲜活的田野叙事娓娓道来:林小英老师说“就是要在现实社会看到破绽,看到失落”;闫慧老师提出“先帮忙,再研究”;董晨宇老师发出“我们可以给研究者带来什么”的提问。在这个流动的知识场,得以看见人文社科学者扎根田野时的朴素和深沉的责任,对“质性研究”四个字有更温暖、更厚重的理解。很开心能在研修班遇见可爱的同桌,我们分享笔记、碰撞观点,也一起打卡美食。还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学友们,课下真诚的交流和分享,本身也是一份珍贵的学习礼物。当然,特别要感谢杨祥银教授作为研修班发起人的辛苦付出,也谢谢助教老师们日常的耐心答疑。杨研修班是“加油充电”的新起点,期待在未来的田野学习之路好好实践,不断叩问,在广袤的生活现场中记录、发现,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研究故事。
2
很荣幸参与到此次研修班,很高兴认识各位老师,看到各位前辈老师的真诚发言,感触非常深刻,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悟。我是陕西某县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工作领域,说起来可能和质性研究相隔甚远。不过我还是选择报名,一方面是特别想了解林小英老师对县域教育方面知识的讲授(这堂课可能和我专业对口一些),另一方面是想借此机会认识接触各位前辈老师,与大家交流。这三天的课程令我受益颇多,各位讲授者老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很多地方能够点拨到我。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孔子的启发性教学。这次研修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还开拓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明白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也要学习各位前辈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林老师的著作中我读到县域教育中“不被期待”的孩子,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去真正“看见”他们。这也要求我去更多地付出我的爱心与耐心。虽然我算是质性研究完完全全的行外人,但依然听课听得津津有味,不少学术概念我完全不懂,但还是记在了Pad笔记上,期待有一天能够学懂它们。关于以前我很纠结的“共情与否”的态度,也在董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启发。各位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令我万分钦佩,我会努力学习的!即便我视野有限,我也会坚持学习。这次研修班激起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渴望与大家交流,如果大家有对县城教育感兴趣,也欢迎和我聊聊,我本人很乐意参与访谈,因为我感受到访谈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感谢杨老师的组织、助教老师的辛勤付出、各位老师的热情分享!老师们费心了!
3
我的质性研究学习体系是在韩国建立起来的,这年来一直很想了解国内质性研究领域的发展。非常感谢杨老师能够组织本次质性研究研修班,让我能够有机会领略国内质性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风采和魅力,大家对质性研究的关注和热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非常喜欢质性研究的真实性、质朴性、包容性和理解性。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研究他者的同时,也是在丰富我们自己的生命体验,因为所有研究最终都会回归到对自我的探索和理解中。感谢质性研究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温度的“学术共同体”中相遇,愿质性研究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
4
一早被学友们的感言刷屏了,因为昨晚我们回杭州的动车晚点,到达时已是凌晨,感言发迟了。非常感谢杨教授每一次研修班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真的受益终身!这次质性研究研修班最深的体会是,真正的学者才是魅力和灵魂都在线,只有热爱,才能一生专注一件事,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研究。
5
非常感谢杨教授和助教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不能靠几天的学习就能完全掌握质性研究这种方法,但每位专家对质性(田野)研究的信仰般的热爱让我动容,使处于学术倦怠和枯竭期的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甚至是生活。总之,这次的学习让我扩大了眼界,也让我感受到研究的多样可能和别样乐趣。感恩感谢!
6
感谢杨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里真的受益匪浅,这次请的老师们虽然专业不同,但是他们做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学者情怀都让我深受触动。也感谢杨老师和团队成员这几天尽职尽责地为我们的学习保驾护航,希望群里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努力,能形成一个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7
这次培训没有开班仪式、结业仪式之类的虚礼,也不搞胸牌、一堆纸质材料这样的资源浪费,有的只是高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这让我再次真切感受到了人大文化的独特魅力。刘教授提到的“学术加油站”这个词,用来定位这次培训班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特别感谢杨老师和您的团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
8
感谢杨老师组织了这次活动,邀请到这么多老师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受益匪浅,谢谢各位老师!
9
感谢杨老师的精心策划,周到准备!三天课程相当精彩!12位高段位的名师各有风格,很长见识,很受启发,为您点赞!也感谢杨老师的几位弟子的全程支持帮助!
10
三天课程,充实而丰盈,远不止研究方法的习得,更有学术研究情怀与意义的浸润,受益匪浅。
11
三天的研修时光虽然短暂,但却让我受益匪浅,对田野调查有了全新的认知。当社会学的访谈技巧遇上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当经济学方法融入现场记录,原本以为只是“走出去、记下来”的田野工作,突然变得立体而多元。老师们带着我们拆解案例:如何用心理学视角解读受访者的微表情,如何用传播学理论注观察点的空间关系,不同学科的思维像溪流汇入江河,让田野调查的维度不断拓展。这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独行”,而是多学科视角下的“共探”。它教会我带着更开放的工具箱走向田野,在真实的场景中,让不同知识碰撞出更贴近本质的洞察。未来的每一步走访,大概都会多一份跨界融合的自觉。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我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本次研修班为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方向。利用暑假假期,我将把刚刚学得的知识与技巧用在田野调查与口述史记录的实践中。以各位老师为榜样,努力做出一些有益贡献!
——黑龙江大学 王梓舜
12
这次研修班给我的感觉是干货满满,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介绍寒暄。把质性研究各领域的专家聚集在这里,无论从组织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非常接地气,真正为学员考虑,想学员所想。三天的课程安排很紧密,还有很多没有阅读消化。感谢杨老师的精心组织,也感谢会务组的筹备,期待下次相聚!
13
从实求知!「现场」的力量无可替代踏踏实实做「人学」!🚶♀️
14
参加此次研修班,源于我在博士阶段对质性研究的热爱与追求。特别感谢杨老师的倾心付出和用心引领,感谢您守护着质性研究者们的学术信仰,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短短三天,有幸聆听了不同学科教授的倾囊相授,无私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宝贵智慧和独到洞见。每一段经历都在激发我对质性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探索的渴望。每每重温落在笔记中的句句箴言,字字珠玑,依然能感受到满满能量和深刻启示。教授们真诚坦率地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对学术的敬畏与对真理的追求。每份学术精神都鼓舞着我行行重行行,坚定地走进真实世界,去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研修班的学习虽已告一段落,但在这片质性研究的土地上,播种的种子和浇灌的滋养都已化作潜心耕耘的力量,静待发芽成长。
15
三天的培训学习我深受触动,被杨老师、各位专家学者、助教老师以及培训班每一个人身上的那份热情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这份纯粹与真诚所打动,只能说自己很幸运,加入了杨老师搭建的这个“学术共同体”,相比其他学员,我可能属于质性研究的外行,在这焦灼迷茫的时刻我想我找到了方向和起点,非常希望通过质性研究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找到学术中的真我!
16
当会议视频声音停止的刹那,我忽然意识到三天的培训已经画上一个圆圆的句号,但是,沸腾的脑海还不肯停止汹涌的浪潮。当惯性把鼠标向右上角的X号移动,我已然记不起每位老师的准确语言,但是,心中对质性研究的点滴已经铭记心间。十三场讲座,一个教授和其团队的随时陪伴,可胜过万语千言。祝培训持续开展,愿同仁千里婵娟,庆心中本我呈现,贺质性之光煌煌。
【备注:上述内容来自学员的私信,因部分内容涉及个人信息,做了一些适当处理,但并不影响原意。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发布于:浙江省启牛配资-配资杠杆平台-网上配资开户-股票配资15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