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5周年,开发蓝碳(海洋碳汇)是实现全社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与绿碳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效果显著;蓝碳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经济潜力巨大,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技术高地和前沿赛道,如美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多国正加速推进蓝碳交易项目落地。据《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通过蓝碳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呈增长趋势,预计在2023年至2035年以平均每年约2%的速度增长,2035年将增长至41.2亿吨,吸收量将比2022年增长20%,未来蓝碳市场在中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国多地蓝碳经济也迈出探索步伐,主要在四方面取得进展:一是依托属地禀赋,选择特色化交易标的。如福建连江、厦门等地重点发展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海南、广东湛江等地主要开发本地红树林碳汇资源交易;浙江重点探索了渔业、贝类、藻类的碳汇交易。二是加快设立属地交易平台。如海南设立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心,福州连江设立全国首个县级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厦门建立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等。三是不断丰富完善交易品种。如各地蓝碳交易产品在银行贷款、蓝色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海南、深圳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蓝色债券,厦门等孵化蓝碳基金等。四是持续推进蓝碳汇算方法创新,如广东、海南、河北等多地在《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国家行业标准指引下结合各自蓝碳资源在汇算方法上不断进行有益探索。总的来看,我国正加速形成以蓝碳资源调查、监测及碳汇机理研究为基础,以蓝碳市场交易为推动,以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增汇技术为实施手段的碳汇发展格局。
对于海域面积为陆地面积1.5倍的上海而言,发展蓝碳经济具有四大优势:一是经济优势:上海作为海洋经济大省,蓝色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23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901.6亿元,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1.0%,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0%;二是生态优势:海洋资源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基础较好,盐沼植被存量居全国前列;三是科技优势:上海涉海技术创新底蕴和研发水平雄厚,本地多所高校拥有较强的蓝碳研究团队;四是要素优势: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是全国领先的CCER交易市场,且本地完备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可为蓝碳交易提供评估、认证咨询和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多元化融资支持。
与此同时,上海在蓝碳经济实践也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上海在蓝碳经济的推进方案和政策体系上有待具体化。当前福建、广东、山东、海南等均立足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制定中长期蓝碳发展规划。上海近年内出台的《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针对蓝碳经济发展均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政策体系和详细推进方案。
二是上海特色蓝碳核算标准有待建立。蓝碳交易的基础是基础性碳汇数据,《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国家行业标准已于2023年初实施,为海洋碳汇提供方向性指导,但区域间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碳汇规模和质量存在差异,全国层面缺乏统一核算标准。上海对海洋碳汇核算体系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充分依托相关生态修复项目工程进行海洋碳汇增量核算,围绕盐沼等已被IPCC承认且本地资源丰富的海洋碳汇主体形成一套海洋碳汇计量与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蓝碳交易试点。
三是上海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蓝碳交易统筹整合平台仍需加速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是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国内福建、海南等省的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已在国内和跨境碳交易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呈现较强虹吸效应,有力推动邻近区域蓝碳交易。反观长三角地区,尽管浙江、江苏等多地完成多笔蓝碳交易,上海本地全国领先的CCER平台尚未能发挥定价、撮合交易的功能,导致长三角区域的蓝碳交易局限在拍卖、直接认购等线下模式,限制了更大范围内交易主体、交易标的上线参与。
发展蓝碳经济不仅是上海响应国家海洋经济与实现“双碳目标”,还是推进“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综合来看,未来上海培育和发展蓝碳经济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章立制”。积极出台“上海市蓝碳发展规划”,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以建立蓝碳生态系统修复与运维机制为核心加快推出蓝碳生态系统修复管理条例,包含监管监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等内容,并明确负责部门、工作原则及工作内容。依托临港、奉贤、崇明等沿海区域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建立“固碳增汇技术示范区”等碳中和技术示范区,开展固碳增汇实践。
二是“摸清底数”。针对2022年开展上海市近海海域碳汇调查评估工作中发现的未形成连续的碳汇监测时间序列、方法学有待提升、监测点位较少等问题,开展海洋碳汇常态化监测。联合相关长三角管理单位、科研单位和高校,建立海草床、红树林、滨海沼泽、藻类养殖等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碳库储量、沉积速率、通量数据调查和监测,形成符合各地实际的参与碳储量计算的特征参数,加快推动针对各地不同环境条件的海洋碳汇参数换算,形成全国认可的蓝碳数据“上海标准”。推动碳汇标准的国际对接,牵头开展碳汇核算的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渔业等碳汇标准的国际互认。
三是“建设平台”。结合上海环境交易所等平台,依托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心,积极对接在国际气候变化文件中确立公认的国际蓝色碳汇标准,使用蓝碳信用额度,开展CDM(清洁机制)蓝色碳汇项目,促进碳汇项目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完善蓝色碳汇额的全球初步贸易功能。推动蓝碳交易金融化、国际化,加快建立一整套的海洋碳汇抵押、质押登记及公示制度,通过质押、担保、融资租赁等市场流通方式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海洋碳汇市场健康发展。
四是“丰富场景”。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蓝碳交易的税收、减排目标和环保奖励等政策,以增加企业参与蓝碳交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出多样化交易方式,在贸易平台之外,可以考虑通过信用证、期权合约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参与蓝碳交易;以市场化手段激励海洋碳汇相关主体在技术、生产等环节,积极寻求新方式增加海洋碳汇,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蓝碳信贷、债券、保险、基金,探索蓝碳期货、期权和蓝碳资产跨境转让,积极开发更多的蓝碳金融产品。
五是“拓展合作”。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统领,加强沿海城市蓝碳发展沟通协调,引导海洋产业园区开展蓝碳发展企业技术交流、资本对接、海洋科创平台跨区域共建共享,共同举办蓝碳技术交流活动。举办蓝碳主题的国际会议、论坛、展览会等,邀请国际海洋碳汇前沿学者来沪宣讲合作,探讨未来蓝碳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整合上海在政策支撑体系、蓝碳本底调查、科技引领服务、蓝碳交易开展等领域成果,编制上海市蓝碳发展白皮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世界听到蓝碳“上海声音”,提高我国在相关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启牛配资-配资杠杆平台-网上配资开户-股票配资15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